教学单位
您当前位置: 长春财经学院官网 > 教学单位
长春财经学院官网 > 教学单位

人工智能学院

历史沿革: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5年4月,前身是2000年成立的长财信息工程学院。

专业设置:学院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(2004年招生,2020年国家一流本科专业)、物联网工程(2018年)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(2019年)人工智能(2020年)和智能科学与技术(2025年)5个国家统招本科专业。

办学理念:始终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使命,坚持走内涵式发展、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办学道路。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,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,构建具有人工智能特色的课程体系;深化校企合作,形成“产学研”协同创新育人机制;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,培育具有财经知识背景、掌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知识、创新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。

教育教学:2025年“数据科学与智能管理”获批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(群)建设项目。现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、省级一流课程2门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。近五年,学院教师承担教研项目32项,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项、校级教学成果奖8项。在三期工程中,学院建设专业基础实验室3个,专业实验室10个,科创类实验室3个、华为ICT实验室1个,VUE考试中心1个、智能科学与技术科创工作室1个,总面积2600多平方米。

立足区域经济发展,以培养供需对接的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,形成了“三模式、四共建、五保障”的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联动机制,先后建立了20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,保障了学生实习需求。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类环节授课教师,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企业实际案例的技术需求及问题解决方案。

学生在参加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“创新、创意及创业”挑战赛(三创赛)及中国国际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(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)等高水平赛事中连年获得国家奖和省级奖,彰显了学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。2025年上半年,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,获国家奖2项、省级奖15项;2025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26项,其中国家级6项、省级16项,校级4项;学生发表论文12篇,其中,学生以一作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;获软件著作权10项。

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,构建了多维度课外活动体系:思想引领层面,以“AI青年红色领航”学生党员讲党史主题教育筑牢理想根基;专业实践层面,创建“口袋实验室”组织学生沉浸式学习,增加个性化培养;依托ACM集训队编程马拉松锤炼技术本领;在高博会展示、迎新服务等场景融入科技创新实践;社会责任层面,组织“返家乡”、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以及“我为同学做实事”志愿服务,开展走进社区等社会服务活动;文化体育层面,通过素质拓展、校园十佳歌手选拔大赛、体育赛事等活动丰富校园生活,全方位助力学生成长成才。

师资队伍:围绕师德教育、能力提升、教学实践、教学改革、评价机制等五个维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坚持“引培并重”的发展思路,先后引进中国工程认证专家、宝钢优秀教师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吉林省教学名师来学院任专业建设带头人,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;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合理、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。专任教师中有省优秀教师2人、市劳动模范1人、市政府津贴获得者1人、省级课指委委员1人、吉林省E类人才7人。博士和在读博士占比25%,高级职称占比39.1%。

科学研究:近五年,主持完成国家级、省部级教学、科研项目70余项,荣获全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、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、省级科研奖励10余项、获授权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24件,发表高水平论文200余篇。我院教师受邀参加2025开放原子“校源行”清华站活动,该活动在4月19日的CCTV13新闻频道的““朝间新闻”中报道。

社会服务:“人工智能+制造”、“人工智能+能源”、“人工智能+农业”和“人工智能+财经”等社会服务典型案例已经成为一张靓丽名片,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长财贡献。荣获吉林省高校优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二等奖1项。

学生就业: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和教师的科研项目,提前接触到行业实际问题,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,提高了动手能力、沟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从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。2023、2024和2025年连续三年,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%以上。主要就职于国家企事业单位、高新科技集团、培训机构等,从事技术开发、技术培训和行政管理等工作。部分同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。

Copyright © 长春财经学院   技术支持 : 猿狮网络工作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