聚焦长财
您当前位置: 长春财经学院官网 > 聚焦长财
长春财经学院官网 > 聚焦长财

钱币文化 文明传承 | 长春财经学院校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

发布日期:2023年04月24日丨 文章来源:图书馆、金融学院丨 编辑:梁 锐丨 点击:2,350
发布日期:2023年04月24日
文章来源:图书馆、金融学院丨 编辑:梁 锐丨 点击:2,350
钱币,不仅是一种财富的象征,更是一个时代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发展的演变史,是中国历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。中国钱币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发展,见证了无数个朝代的兴衰,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钱币文化,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遗产,令世人瞩目。

本期为大家介绍汉代五铢钱、三国时期的直百五铢、隋五铢、开元通宝、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、以及五代十国的唐国通宝。
汉——五铢钱

 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
 势分三足鼎,业复五铢钱。
 得相能开国,生儿不象贤。
 凄凉蜀故妓,来舞魏宫前。

这首诗名叫《蜀先主庙》,是唐代文学家、诗人刘禹锡的作品。其中“势分三足鼎,业复五铢钱”一句,说的是刘备建立蜀汉,与曹魏、东吴鼎足而立,三分天下,同时恢复五铢钱币的流通使用振兴了汉室。

西汉建立之初,经济萧条,百废待兴,民间怨秦钱重难行,就有大量私铸的榆荚小钱,至吕后二年(公元前182年),又减重,行“五分钱”,半两钱的实际重量被消减到了实际重量的五分之一两。到了汉文帝五年(公元前175年)再次减重为四铢。汉武帝建元元年(公元前140年)废半两钱,改铸三铢钱,钱的实际重量只有两克左右。由于此时的汉朝经济经过文景之治的韬光养晦,经济已然复苏,汉武帝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)最终确立了五铢钱的制度。

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铸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货币,自西汉汉武帝元狩五年(公元前118)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历时730多年,而钱重五(约3.5克-4克)的重量标准,一直影响后世,五铢钱和上期介绍的秦朝半两钱同属于记重钱。另外在西汉四铢半两时期就已经有了铁铸的半两钱,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铁钱。

据《汉书·食货志》记载,刘邦建汉后,允民私铸钱币。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。文帝时“邓通大夫也,以铸钱财过王者。”元鼎四年(公元前115年),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,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。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、发行的统一管理,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。此后,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。铸币权收归中央,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。

 

三国——直百五铢

  三国鼎立魏蜀吴,
  连年战火并硝烟。
  刘备称帝在成都,
  直百五铢当百钱。

此诗出自《中华钱币歌》,主要讲述的是建安十九年,刘备到达成都,长期用兵让他担心钱币不足物价继续飞涨,于是听从刘巴的建议,自己铸币,平衡物价,很快就府库充盈。很好的简述了直百五铢的身处三国时代中的广泛作用。

三国时期,蜀汉偏处西南,发展经济受到局限,又连年征战,财政困难,军费紧张,只好采用发行大值虚币的办法来勉强维持。直百钱有面文“直百五铢”和“直百”两种。“直百钱”的发行对蜀汉经济的发展立刻起到作用,“以数月之间,府库充实”。“五铢”二字略为瘦长与汉五铢字样近似,“直百”二字宽矮,分别与王莽“小泉直一”的“直”和“契刀五百”的“百”字相同。面、背有内外廓,多光背,常见水波、星号等纹饰;少数背铭篆书“为”字,以示铸地益州犍为郡,被称为“犍为五铢”,系方孔圆钱中最早之记地钱。由于铸造工艺的缺陷,直百五铢普遍品相不佳。

隋——隋五铢

  禅周自代擘雄图,独秀英华夸美须。
  薄赋轻怨创科举,均田纾困铸隋铢。
  平南治北开皇律,裕国齐家勉佛徒。
  忍把江山托杨广,穷奢极武遣天诛。

出自七律十首《十帝吟》之《隋文帝杨坚》,隋铢即隋五铢。隋朝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、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朝代,也是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,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混战局面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(公元581年)始铸隋五铢,又称“开皇五铢”钱文“五铢”二字篆书,笔画精整,边缘较宽,面无好廓,“五”字上下左端有竖纹,钱背肉好均有廓。

杨坚即位后,在政治、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。修定刑律和制度,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,将地方的州、郡、县三级制改为州、县两级制,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。多次减税,减轻人民负担,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。开呈九年(589年),南下平陈,统一南北。隋文帝对周边各族,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,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,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“圣人可汗”。开是年间,隋朝疆域过阔,人口达到700余万户。在位的24年间,说意改革、政绩卓著。但在位晚期逐渐多疑,杀害功臣,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,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,埋下了亡国的祸根。

开元通宝

  半轮残月掩尘埃,
  依稀犹有开元字。
  想得青光未破时,
  买尽人间不平事。

宋代姑苏城内有一姓李的民女,略通诗书。一次她在途中拾得一枚破铜钱,擦掉尘土后,便作了这首《咏破钱》。诗中的“开元”二字就是指开元通宝铜钱。

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,钱币在唐代始有“通宝”。唐初沿用隋五铢,轻小淆杂。唐高祖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,为整治混乱的币制,废隋钱,李渊决心改革币制,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,取“开辟新纪元”之意,通宝则是“流通宝货”之内涵,统一铸造“开元通宝”钱。这毕竟是盛世大唐要用一辈子的钱,必须格外慎重。定好了名字后,高祖在百般斟酌之后,选定了唐朝初年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为“开元通宝”书写钱文。

欧阳询是湖南临湘人,后长居湖南长沙望城书堂山,他是唐朝乃至中国五千年历史上都数得上的大书法家,与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并称“唐初四大家”,且以欧阳询为首。他的楷书法度严谨、笔力险峻,被后人誉为“翰墨之冠”。欧阳询接到高祖安排的任务后,立即挥毫泼墨,写下了“开元通宝”四个大字,世人评价他的这几个字“通体严整、安顿照应、劲而稳重”,非常符合盛唐之恢宏气象。

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,钱文不书重量,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、元宝的演变。铜钱名曰通宝,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货币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,以钱为宝,则意味着货币即财宝观念的增强和人们对其崇拜程度。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。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,都以通宝、元宝相称,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“民国通宝”。

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

  得一谁知谶未真,

顺天新铸有重轮。

洛阳古寺铜销尽,

都是如来劫后身。

这是清代古钱收藏家叶清辉《古钱杂咏》中的诗,诗中提到的“得一”和“顺天”就是讲安禄山的部下史思明占据范阳时,销毁洛阳铜佛所铸的“得壹元宝”钱,与唐“开元通宝”钱并用,以一当百。不久,史思明感到“得壹非长久之兆”,便改元顺天,鼓铸“顺天元宝”钱。

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就是史思明铸造的两种货币。这两种货币都是他占领洛阳称帝之后,销毁佛像铸造的。一般的情况下,铸造货币不用年号就用国号。“得壹”既不是年号,也不是国号,却被史思明用来铸造钱币,这里的“壹”即“一”,因此,“得壹元宝”可能是取义于《老子·第三十九章》中的一段话,即:“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王候得一以为天下正”。
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九重城阙烟尘生,千乘万骑西南行。”几句描述了唐代玄宗末年,唐朝将领安禄山和他的小弟史思明一起发起的安史之乱,唐玄宗的皇帝生涯基本就走到了头。它虽然没有终结大唐王朝,但万人敬仰的大唐荣耀,一去不返。
五代十国—唐国通宝

  唐国通宝李璟铸,
  中国最早之对钱。

《钱币七绝诗》中的这两句清晰地表明了唐国通宝的历史价值。

南唐铁钱铸于何时,在《十国纪年》一书中找到了答案。唐国通宝,铸造于李璟交泰元年七月。李璟继承了他父亲李昪打下的江山,但荒于治理。当时南唐需要一个富有阅历、能审势度势、具有军事才能的皇帝,但是他做不到。遂发动了对闽国的战争,还讨伐过湖南的楚国。都因措施不当,没得到什么好处,反而劳民伤财,国力也渐渐衰弱。而这时北方的后周在柴荣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,南唐经过与后周的较量,屡战屡败,不得不放弃长江以北的土地,割地赔款,向后周屈服,还废了帝号。唐国通宝是在战争需要经费、战败需要赔款的背景下铸造的。

春花秋月何时了?往事知多少。
小楼昨夜又东风,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。
雕栏玉砌应犹在,只是朱颜改。
问君能有几多愁?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

李璟之子–南唐后主李煜,在面对这样的环境下,写出伤感颓废的《虞美人》,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境。当时若不是战争所需,或许唐国通宝也不会被铸造而出,更不会存留于世。

Copyright © 长春财经学院   技术支持 : 猿狮网络工作室